聯系電話:13637998700
中國制造業需要軟實力或精神價值重塑
OFweek工控網訊:曾幾何時,為什么一群群**的企業高管爭先恐后去日本購買了大量的電飯煲、陶瓷菜刀、吹風機甚至是馬桶蓋呢?
但以往看來,在多數人的印象里,去發達國家購物就要買一些高科技產品或者**品,而像電飯煲這樣的小家電是不會在考慮范圍之內的。中國作為世界工廠,在小家電等看似不太高科技的領域里似乎是較為強大的,哪個中國人如果出去買這些東西**被認為是腦子壞掉了。
早在2010年,以產值計算,中國一舉超過美國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,但誰都知道這個結果卻是用大量廉價的勞動力、能源、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換來的。作為中國人,我們需要想想:咋辦?
中國制造業在經歷了數十年的高速發展之后,現在怎樣才能有一個質的飛越?
中國制造業危機重重
中國曾經是全球制造業企業看好的地方之一,這里有廉價的勞動力、生產資源和政府在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。不過各種成本的不斷提升令中國正在失去吸引人的這些光環,外資工廠的外遷早已不是什么新聞。
曾經,中國是低端制造業毋庸置疑的霸主。但是,這一情況正在發生變化。數年前,耐克和阿迪達斯分別關閉了自己在華的直營工廠,而將其遷至了越南、印尼等成本更低的國家。在那邊生產要求不高的服裝、鞋帽可以為企業帶來更高的利潤。
另一方面,一些制造業也開始回流歐美等發達國家,美國甚至提出了“再工業化”計劃,希望刺激**制造業的升級、發展,并吸引外流的制造業尤其是好的制造業回歸**。中國制造業正處在眾多國家的前后夾擊當中。
不僅是外資企業紛紛選擇撤離,**的制造企業也面臨著巨大的困難。去年底,曾為蘋果手機屏幕供應商的聯建科技倒閉,輝煌時曾有兩萬多名員工,到倒閉時僅剩3000余人。
一些代工廠即使沒有倒閉,也在計劃在世界上的其它國家建立工廠,以降低生產成本,提高利潤率。****的代工廠富士康與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就簽訂了協議,未來將斥資50億美元建立電子設備制造廠。
根據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發布的《全球制造業的經濟大挪移》報告顯示,中國的制造成本正在逐漸升高,通過計算,中國與美國的制造成本間已相差無幾。報告中認為,工人工資的提高、匯率和能源成本的提升是導致中國制造成本提升的三個重要原因。
在這樣的大背景下,聯建科技和富士康在**絕非個案,中國制造業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。
目前仍鮮為人知的是,制造背后的精神力量
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,有時首先想到的不是品牌而是國家,這在挑選汽車時表現得較為明顯。為何一個國家能替代品牌成為消費者先考慮的因素呢?
在工業強國中,每個國家的制造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都逐漸形成了一種精神力量,這種精神力量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生產和消費者對產品的選擇。比如,在“去日本買只馬桶蓋”時為什么會認為日本電飯煲蒸出的米飯更加好吃。但在隨后所做的實驗中,在米、水都相同的情況下,中日兩國所生產的電飯煲并沒有明顯的差別。
這當然不能簡單的用崇洋媚外來做解釋。
德國也一樣,其制造的核心是一種“匠人精神”.專注、踏實地做好每一件產品,甚至不去計較其中的成本,將事物做好。在匠人精神的影響下,德國的制造企業一般會專注于對某一產品的研發,即使這個產品被認為是沒有什么科技含量的,從而將產品做好。
但有匠人精神為什么這么難呢?因為我們看不起匠人,覺得匠人太苦太累掙錢太少太慢。
由功利主義這種低級的價值取向主導,互聯網思維被誤讀、誤解,已經很久了。
但制造業待有人才出,這種積蓄,也已經很久了。
巨大的多級市場,既是中國制造業的幸運也是中國制造業的不幸
企業生產出的任何東西都可以銷售掉,這就意味著企業能快速回籠資金投入到再生產當中,而不用擔心會產生積壓問題。但粗制濫造的東西,只要足夠便宜,同時能保證有基本的使用功能就**有銷路。這就不可避免的令我國制造業失去了形成制造業文明的可能。
部分圖文轉載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。如內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資請注意風險,并謹慎決策